最好的教育,是一群人同频共振的回响。
凤凰花开季,当一批学子走出校门迎来他们的毕业礼,也有一批学子迈入校门,开启求学生涯的全新阶段。7月3日,莞城小升初电脑派位完成,东莞市可园中学第一时间发布“2025年初一新生注册及家长会通知”。以一场家长会开启家校的首次“会面”,这是可园中学的传统,也是学校多年来构建“家校社共振链”的延伸。
2024年,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《家校社协同育人“教联体”工作方案》,明确提出构建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协同育人的教育生态,力争到2027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建立“教联体”,强调打破教育壁垒,整合多方资源,打造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健康教育生态。
正是在这一背景下,东莞市可园中学教育集团总结多年实践经验,以“链式”改革为创新引擎,不断深化“家校社共振链”协同育人体系,通过家校社深度融合,形成了可推广、可复制的“可中范式”。其创新实践不仅顺应政策导向,更以生动的教育实践,实现家校社育人同频奔赴。
馆校合作
拓宽教育边界、助力学生站上舞台中央
东莞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,被誉为“清代广东四大名园”之一。因其孕育了大批杰出的艺术家和文化名家,也成为岭南画派的重要策源地,是东莞宝贵的文化资源。
可园中学前身为莞城三中,与可园仅一墙之隔,深厚的历史渊源、文脉相连,推动学校不断拓宽教育的边界,通过馆校合作,将可园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极具特色的教育素材,为学生成长提供优质养分。
在今年5月于珠海举办的第19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上,可园中学校长舒妙珠受邀作了《创新“链式”教联体,构筑教育集团品牌新图景》的分享。现场,她面向全国教育同仁详细阐述学校以“链式”改革为创新引擎,构建三大协同育人体系,其中就包括“家校社共振链”的探索实践,通过资源整合,构建无边界育人网络。
可园中学校长舒妙珠在第19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上,分享学校“创新‘链式’教联体”的探索实践。
具体来看,依托可园博物馆,学校深化“文脉传承链”与“全科浸润链”,将可园博物馆转化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,打造“馆校双师课堂”模式——学校党委书记、校长分别与可园博物馆讲解员搭档,在古建回廊间开讲“思政第一课”;同时,立足馆校融合创新实践,将岭南文化瑰宝打造为立体课堂,开发出12大学科移动课堂,构建“学科+文化”的立体研学体系。
基于学校和可园博物馆的深度合作,可园中学还把学校开放日活动搬进了博物馆。在2024年、2025年分别以“不一样的可中”“博物馆里的科学课”为主题,打造“校家社”品牌开放活动。
可园中学联动可园博物馆开展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,拓宽教育边界。
新颖的活动形式、开放的平台搭建,把博物馆化作天然的教学课堂,这样的创新尝试不仅获得家长学生的点赞认可,也为公众呈现一幅“教育即生活”的育人图景。此举,成为学校拓宽教育边界的实践缩影。
以馆校合作为依托,可园中学还联动东莞市科学馆共建“流动科学馆”项目,创新设计“学科+”跨学科融合场景,携手展览馆、图书馆、美术馆等社会教育文化机构,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,完善“科技赋能链”,点燃创新火花;联合玉兰大剧院,通过策划“古韵新声”古诗词合唱音乐会等,建立“才艺展示链”,助力学生站上舞台中央。
2024年12月,可园中学“古韵新声”古诗词合唱音乐会在玉兰大剧院精彩上演。
家校共治
从“旁观者”到“参与者”的携手共进
当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,公众看见的不仅是“不一样的可中”,更是教育的无限延伸,让教育回归本真——在真实场景中培养真实能力,在文化传承中厚植家国情怀,在协同育人中成就完整人格。
如果说馆校合作是可园中学“家校社共振链”实践的A面,那“三级家委会生态构建”则是学校“家校社共振链”实践的B面。深入其中,家长是参与者,也是见证者。
2021年,可园中学义警组织被评为东莞市“优秀义警组织”,相关经验被人民日报、新华社做专题报道,面向全国推广。
强化家校共建工作的顶层设计,通过建立班级、年级、校级三级家委会的立体架构,可园中学致力于让家长从教育的“局外人”转变为“合伙人”、从“旁观者”转变为“参与者”。三级家委会机制犹如一座立交桥,既保证了家校沟通的畅通无阻,又实现了教育合力的多向汇聚。
学校通过开设家长学校系列课程、家长志愿服务、家长义警、家校联系本、亲子研学、家长进课堂等丰富的活动,让家校合作不再是零散的、临时的活动,而成为系统的、持续的育人实践,真正实现了家校协同育人的制度化、常态化和专业化。
可园中学构建“三级家委会生态”,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制度化、常态化和专业化。
当博物馆的文脉传承与家委会的温情陪伴同频共振,教育便多了一份温度与深度,这正是可园中学“家校社共振链”B面的独特价值:家校共治的双向奔赴,不仅打破家校间的壁垒,也让家长读懂了学校的育人初心,实现协同育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。
正如学校初三家长代表齐红梅在可园中学2025年“校家社”品牌开放活动上的动情分享:“孩子每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,学校都会邀请广大家长参与见证。因为学校家校共育共建的理念,我与我的孩子有了持续3年的深度陪伴和相互托举,这不仅成就我们健康的亲子关系,通过积极参与各类活动,也让我自己的心态更开放,从而建立了稳定、可持续的自我能量系统。”
可园中学初三家长代表齐红梅在学校2025年“校家社”品牌开放活动上分享三年感悟和收获。
教育是“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”的美好事业,可园中学“家校社共振链”,既是政策落地的创新实践,也是对教育本质的探索与回归。它通过文化浸润、学科融合、科技赋能、家校共治等,让教育从学校的独角戏变为家校社的协奏曲。
【对话】
舒妙珠:以“链式”教联体打破教育围墙,提升区域教育竞争力
南方+:学校持续探索“家校社”协同育人的深度广度,希望面向社会传递怎么样的育人思考?
舒妙珠:教育不应困于教室四壁,通过链起文化场馆、家庭和社会力量,我们希望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成长天地,让他们在真实场景里学会探索、懂得传承、敢于创新,这正是学校构建“链式”教联体的初心所在。当学校、家庭和社会协同发力,教育就能超越校园的围墙,成为滋养学生生命成长的广阔天地。
南方+:您提到了学校“链式”教联体构建,除了“家校社共振链”的探索,还包括哪些方面?
舒妙珠:“家校社共振链”是可园中学“链式”教联体重点探索领域之一,另外我们还从“文化共融链”“教研共生链”着手,不断推动文化资源跨区域流动,实现优质均衡发展,通过建立集团内联动的深度教研模式,激发教师共同体意识,推动教师专业再发展。
其中,在“文化共融链”中,依托于可园中学教育集团辐射“两省三地六校”的发展格局,我们携手市内外兄弟学校成立了市内“十五校教育联盟”以及跨市“五校教育联盟”,不断发挥学校品牌影响力,跨区共享铸就教育发展新高度,助力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南方+:基于“链式”教联体探索,未来学校还有哪些创新实践?
舒妙珠:展望未来,我们希望进一步扩大可园中学品牌影响力,持续探索“数字链深化”“机制链固化”“生态链拓展”,实现从区域经验到制度创新的实践。
比如,通过建设“链式生态大数据中心”,实现师资、课程、场馆资源的动态供需平衡;通过推动教育集团协同育人建章立制,明确多元主体权责,将“链式”模式纳入地方教育标准;通过构建“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链联盟”,探索跨区域课程互认、学分累积等机制,提升区域教育竞争力。
采写:南方+记者 黄婷
图片:南方+记者 孙俊杰 学校供图
【作者】 黄婷;孙俊杰
教育莞家美港通配资-十大股票网站-线上配资官网-杠杆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